跳到中央內容區塊
選單
:::
:::

苗族服飾的創新異想世界
搜主題

蘇旭珺是位時尚設計師,同時也是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的老師。本單元展出其31件系列設計作品,主要以施洞苗族婦女服飾,作為發想、轉換和延伸的對象,以呈現「兩種」異想世界,進行「傳統 VS. 現代」創意異想世界的對話。從她的作品中,我們同時看到臺灣當代服裝設計師和教育者,如何與傳統服飾文化意涵和工藝美術串連,以及觀看物質文化形變、質變和再創造的歷程。

原始即前衛、傳統即現代──創作背景.理念及動機

米羅曾提出「原始即前衛」的創作觀點。從20世紀初期開始,非洲、大洋洲甚至於東亞的異文化,為歐洲古典主義注入新的創作生命,不僅催生一股新的藝術潮流,同時也對現代設計產生莫大影響。

對蘇旭珺而言,「原始即前衛」的創作概念中還有另一層「傳統即現代」的隱含意義。以服裝流行趨勢為例,民族與人文一直是近年來重要時尚元素。拜現代科技和網路之賜,資訊充斥並快速傳遞,地球村逐漸形成,全球化的結果同時也促發「同質化」,唯一能夠辨識個體獨特性的就是現存的區域傳統文化,「民族風」因應而起成為流行語彙之冠。

蘇旭珺認為設計與創意須根源於文化並結合產業。但是許多以文化藝術為主題的時尚設計作品,因為對於異文化缺乏深刻的認識與體會,往往粗魯的將各種元素,以拼貼稼接的方式呈現在作品上。因此,從不同的文化研究中體驗設計美感,本著「原始即前衛、傳統即現代」的創作理念,將異文化或民族元素吸收消化,融入設計者的創作理念,轉化成設計語彙應用在時尚服飾設計,成為一直以來創作實驗的主題與方向。

作為一個設計教育者,如何整理出從傳統中創新的設計方法與脈絡?如何將傳統的元素透過設計轉化,展現出摩登現代感?蘇旭珺認為其核心精神就是「時尚感」,也就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服飾。許多文創商品的設計,因為缺乏時尚感而無法融入當代生活之中,只能淪為文化紀念商品。期能從自身的創作經驗及理論分析,將結果透過展覽及教學方式呈現與分享。

創新設計、發想

蘇旭珺曾經拜訪苗族村寨,對苗族傳統居住環境──雲霧飄渺中若隱若現的層疊山脈、住屋與梯田印象深刻。在苗族的服飾與工藝表現技法中,她發現經常出現「堆疊」的軌跡,例如:層疊的穿戴方式、百褶裙、皺繡和堆花等刺繡表現技法。因此,本系列作品以「堆疊」作為手法的基底,用各種不同的素材、方式和圖紋來表現。並在不同子系列中,分別和繡花、銀花與剪花等主題結合。解讀、簡化、轉換、堆疊及重構各種苗族元素,呈現出多元的創新風貌。不僅型塑出具有特殊的質感效果的創新素材,且呈現出作品之時尚感,同時也敘述對於苗族居住環境、文化及服飾工藝美術的讚嘆。

繡花異想

本系列手提袋包的設計構想,源自於苗族婦女服飾中的圍腰和胸兜。將苗族婦女的服裝結構轉換成袋包的造型,使用皮革、針織、梭織等複合媒材創作。中央的圖騰部分,是將苗族的刺繡圖紋,以現代電腦針織提花技法再現;周邊則以黑色、藍色及紅色等三色皮革堆疊,型塑出具豐富層次感的創新素材而成。結合立體與平面結構,用暗喻的設計語法,呈現苗族的經典織文「斗文」、刺繡「菱文」及景觀等影像。

剪花異想

本系列創新作品的設計構想源自於「物生物、物非物」,希望突破傳統袋包與服裝的界線,以一件物品二種解讀方式。其中四件手提袋包,從完全的平面出發,再藉由拉鍊去結構出袋包形式;兩件服裝,則將服裝與袋包結合為一體,是服裝也是配件。使用小羊皮、牛皮及豬皮複合皮革媒材創作。圖紋部分靈感取自苗族的剪花與刺繡圖紋,但是以皮料再現;周邊則以多色皮革堆疊,型塑出具豐富層次感。用暗喻的設計語法,呈現苗族異想的神話世界「雷公的花園」及景觀。在設計師的異想世界裡,時間與空間的界線可以自由穿梭,文化得以永續經營,或許這正是文創產業的重要精神。

銀花異想(1)

本系列創新作品的設計構想源自於苗族服飾銀花,包含5件手提袋包及3套服裝。銀色與黑色的搭配,在時尚設計語彙中,經常被視為「前衛」表徵,在傳統的苗族服飾中卻隨處可見。本系列設計直接擷取銀、黑兩色,並解構苗族服裝結構,以分割、重組及堆疊等手法,將苗族銀花與繡花工藝技法,轉換成時尚設計商品。素材上使用真絲雪紡紗手作布料,以六層雪紡紗堆疊、縫合及分割,創造出獨特質感效果,再搭配黑、灰、銀、金等具有光澤及個性化的複合皮革媒材,呈現出作品之前衛感。

銀花異想(2)

本系列創新作品的設計構想衍生自銀花異想1。將設計構想進一步萃取與簡化,以期未來原創設計也達到成衣化量產的可能。一樣擷取銀、黑兩色,並解構苗族服裝結構,但是應用市面上現成的提花織物及亮片織帶,暗喻苗族服飾中的刺繡與銀花。同時搭配真絲雪紡紗、湘雲紗及緞面布等,增加素材的層次豐富度。為了維持設計的獨特性,仍保留手作布料部分,以六層雪紡紗堆疊、縫合及分割。每一件作品圖紋皆不相同,可能是苗寨景觀、服裝結構、織品圖紋甚至於刺繡花樣。

2023/04/10 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