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中央內容區塊
選單
:::
:::

掌中人生
搜主題

布袋戲又稱作掌中戲,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,主要在福建泉州、漳州、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布偶戲。

布袋戲偶基本結構包括身架、服飾、盔帽(頭飾)。身架包括了頭、布身、手、布腿、鞋。演出時將手套入穿著服飾的身架中操偶。

傳統服飾以漢服等比例縮小縫製,配上與真人服飾同樣精細的刺繡製成。盔帽的製作更是講究,極具規律但變化繁複,能第一時間讓觀眾了解戲偶的身份與地位。此次展示中的傳統戲偶,特別挑選有代表性的盔帽展示。

最古早一個戲團由一人主演即可,故戲偶大小不大,高度約30公分。20世紀布袋戲發展出內台演出後,為了讓後排的觀眾也看得到,戲偶逐漸做大,今日電視布袋戲的戲偶可達100公分。

傳統的偶頭以木頭雕刻或泥塑,現今則以塞珞珞或塑膠製成。不同於京劇角色「生旦淨末丑」的分類,傳統布袋戲將角色分為「生、旦、大花、二花、三花、小卻仔、怪、動物、仙佛道、雜」等類。生指一般臉孔白淨的男性。旦通稱女性。大花指整臉畫上花紋和圖案者。二花指有色彩但不若大花複雜者。三花指甘草人物如丑角等。小卻仔多扮演家丁、雜役、路人、探馬。怪指牛頭、馬面、豬頭等擬人妖怪。

動物為虎、獅、馬、龍等寫實偶。仙佛道指神佛或修行者。雜指不能歸類者。

即使同樣是豬,在不同戲劇裡有不同的演出方式。本展特別展出三種不同的豬,互相比較。

相關標籤:
延伸閱讀
2024/03/11 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