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中央內容區塊
選單
:::
:::

太魯閣族
典藏品

太魯閣族

1. 分佈:花蓮縣境內木瓜溪、立霧溪、和平溪流域,太魯閣族分支自賽德克亞群中的德路固群。在西元16世紀前後由南投,翻越山區,遷居到今宜蘭南澳及花蓮一帶。

2. 服飾風格:
太魯閣族的織品以輕、薄、素、淨出名,以白色苧麻為底夾織具有色彩的線形成紋樣。本區域的紋樣主要以菱形紋為主,透過夾織法形成菱形斜十字形的花紋,或者看似眼睛的菱形紋,以斑點單獨呈現,與其他泛泰雅族地區的帶狀或是大小菱形組合的圖案非常不同。

日常服飾大多是素色麻布衣的方衣系統,而工昨時的衣服,質料更為粗糙,以方便活動為主。

節慶所著的傳統服飾,女子服裝有額帶、頭飾、胸兜、披肩、無袖長衣、無袖短衣、腰裙及綁腿等。女子穿白底褐色條紋,上身多為為無袖短衣與袖套,下身穿著片裙,兩片裙子互圍,在披肩與片裙上,常會有以黑、紅或桃紅、青藍二色挑織成錯落分隔的小菱形,上面織有多個各色菱形紋飾,代表「祖靈的眼睛」。綁腿是以一小塊花紋布圍住小腿。女子會以項鍊、腕飾、耳飾等作為服裝的配件,使用的材料多為貝類、動物的角,偶有獵物的牙齒等。
男子的穿著為胸兜、無袖背心長衣,天氣冷時會加穿一件披肩。男子服裝配件大致包括額帶、頭飾、胸兜、披肩、刀袋等,有特定身分的人才會穿著;例如領袖或領導者才可以戴頭帶,男子項鍊纏繞著獵物牙齒,牙齒越大越英勇,而每個男性幾乎刀永不離身。

早期服飾上會運用貝豬、貝板、骨等各類飾品;晚期的貿易交易來的鈕釦、塑膠豬、亮片、毛線等材料,也會使用在服飾的材料中。

材料的處理:
織布是女子的工作,全家人的衣著、被單等都需要婦女完成。織布的材料取自苧麻的樹皮,經剝麻、刮麻、取線、煮麻、染色等繁瑣手續後才能織布。

織布的社會意涵:
女子自幼就必須學習織布,織布的技術精湛,是部落中評斷女子能力與社會地位的標準,也是可否紋面的依據。女子織布技藝超群,才有婚嫁的機會,以及較高的社會地位。

太魯閣族
太魯閣族
2023/12/11 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