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中央內容區塊
選單
:::
:::

排灣族
典藏品

排灣族
1. 發源於北大武山一帶,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,分布北起三地門鄉,南達屏東縣恆春鎮,東到台東縣太麻里鄉以南海岸,為台灣第二大原住民族。排灣族人口主要集中於屏東縣,以來義鄉人口最多。
排灣族是個階級社會,有貴族和平民之分,貴族階級在衣飾文化上有特殊權力,例如使用某些紋飾,如人頭紋、百步蛇紋等,甚至某些材質的使用例如琉璃珠、豹皮等。在過去平民不可以僭越這樣的規定,除非透過某種儀式的舉行,或是某種物質上的交換,經授予後才能擁有某些貴族階級的裝飾。
2. 服飾文化
排灣族華麗的服飾在原住民中,堪稱獨具一格,一件華麗的衣飾,要耗上大半年的時間。由於貴族不必參與辛勞的生產事業,因此屬於該階級的男子有閒從事雕刻創作,而女子則有充裕時間織布與刺繡。從材質來看,早期多以以麻為主,羊毛與棉則是外來的。在與外界大量接觸後,棉布、棉線的輸入取代了麻布和麻線成為主要的衣料。現今所見排灣族衣服,除了喪服、喪布之外,其他衣服大都為棉布裁剪而成,甚至有綢緞、絨布、呢料及絲織品為衣服材料,都是比較後期的作品。但顏色鮮豔的毛線料等,在當時仍屬於貴族階級可以使用的;由於毛氈線料不易取得,婦女紡織時常將毛氈線料拆開成線,再和麻線參織成布,羊毛的特性讓花紋更為突顯。
所使用的織布機為移動式水平背帶織布機,織出傳統的服飾;技法大致上可以分為夾織、刺繡、綴珠、和貼飾等四種。夾織是在織布的過程中夾入不同顏色的緯線來構成紋飾,排灣族織成的花紋相對於其他台灣原住民族群,比較複雜,除了幾何紋樣,也有人頭紋、人像紋。相對於泰雅族的夾織,多較細小,用色較雜,底布為藍染,頗具某種韻味。刺繡的圖案很豐富,穿針引不同顏色的繡線於布上繡出千變萬化的圖紋,常見的繡法包括十字繡、鎖鍊繡與直線繡等。綴珠技法見於貴族階級的服飾,運用玻璃珠繡在服飾上,顏色以橙色、黃色、綠色為最常見,紋樣以人像居多,很細緻的繡在服飾上;珠多細圓透明,但較古者則扁長無光澤,具晦澀感。綴珠雖廣見於排灣羣各地,但以該羣之西北區分布最密。貼飾是利用不同顏色的布勾畫出需要的紋樣,再裁剪下來縫製於服裝上,在這些紋樣上面,有些人也喜歡採用直線繡或鎖鍊繡勾畫出輪廓或花紋,這種貼飾的技法在南部排灣較多見。
女子上身穿著右襟圓領長袖連身長衣,下身著一或二件單片式長裙,小腿上綁縛一對護腳布。排灣族女子上身穿著之右襟圓領長袖長衣,是受到漢人影響。然一般平民不可飾以任何紋飾,只有貴族能予以刺繡、綴珠或夾織人頭或百步蛇等圖樣。

排灣族的身體裝飾品種類相當繁多,包括頸飾、胸飾、耳飾與頭飾等。以材質而言,排灣族人喜愛為琉璃珠,其他也利用大自然的材質來做裝飾品。飾物大多也只限於貴族直系親屬間才能佩戴。

排灣族
排灣族
2023/12/11 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