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中央內容區塊
選單
:::
:::

07 口鰓海膽
典藏品

口鰓海膽屬於口鰓海膽目口鰓海膽科,俗稱粗刺黑膽,外形與紫海膽相似,在水面外皆呈深黑褐色,但其棘刺粗糙如砂紙,在水中會反射出墨綠色的螢光;紫海膽的大棘則觸感光滑,呈紫黑色。體殼直徑通常為6到8公分,但也可達8公分以上,殼高約為殼徑的1/2。體殼輪廓為圓形或稍呈五角形,口面稍平坦,口部周圍幾乎不凹陷。管足孔對排列成不規則的三線形。反口面的大棘非常粗壯,末端略尖,其長度約等於殼徑的一半;口面的大棘比較短而細。裸殼底色為白色,但步帶溝處為黃綠色。牙齒基部無「連接橋」。

口鰓海膽為雜食性大型海膽,分布深度約0到20公尺,棲息處為珊瑚礁區的潮池與淺海珊瑚叢、岩縫中。牠們有挖洞躲藏的習性,會用棘刺及牙齒在岩壁上挖出一個個適合自己躲藏的洞穴 ,棘刺長度因岩穴而異,有大量聚居的現象,有時數量密度之高,可在岸邊形成一條黑色的地毯。

印度-西太平洋海域除菲律賓及夏威夷以外皆有分佈;目前在中國只有從西沙群島至海南島的南端可發現。爪哇第三紀沉積物曾發現它的化石。臺灣各地礁岩區沿岸皆可發現,如本島東北角及墾丁海域的珊瑚礁岩,離島之澎湖、小琉球沿岸等皆常見,其中以小琉球分布的密度最為驚人。本種大都鑿洞藏身於低潮線附近至淺海中,以大型藻類為食,臺灣各地海域經常可見,也常會被捕捉食用或販售。

口鰓海膽大棘粗壯,在水中有墨綠色螢光。
口鰓海膽大棘粗壯,在水中有墨綠色螢光。
口鰓海膽大棘向外者較長而完整,向內者磨損較短。
口鰓海膽大棘向外者較長而完整,向內者磨損較短。
口鰓海膽大棘粗糙,表面在SEM下的構造,放大150X。
口鰓海膽大棘粗糙,表面在SEM下的構造,放大150X。
以往口鰓海膽成群棲息於小琉球潮池的盛況。
以往口鰓海膽成群棲息於小琉球潮池的盛況。
漁攤上的口鰓海膽(左)與紫海膽(右),用大棘的觸感較能迅速辨別種類。
漁攤上的口鰓海膽(左)與紫海膽(右),用大棘的觸感較能迅速辨別種類。
口鰓海膽的浮游幼生,呈兩側對稱。
口鰓海膽的浮游幼生,呈兩側對稱。
口鰓海膽的小個體,大棘完整對稱未磨損。
口鰓海膽的小個體,大棘完整對稱未磨損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反口面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反口面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反口面頂系,中央細板圍繞的開口為肛門,四周五個開孔為生殖孔,最大的一塊生殖板為篩板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反口面頂系,中央細板圍繞的開口為肛門,四周五個開孔為生殖孔,最大的一塊生殖板為篩板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側面觀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側面觀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側面觀,因適應棲息的洞穴而歪斜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側面觀,因適應棲息的洞穴而歪斜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口面觀,管足孔對多且排列整齊,顯示口面有發達的管足,吸附力強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口面觀,管足孔對多且排列整齊,顯示口面有發達的管足,吸附力強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側面,步帶區與間步帶區近觀,可看出管足孔對的排列。
口鰓海膽的體殼側面,步帶區與間步帶區近觀,可看出管足孔對的排列。
口鰓海膽的口器。
口鰓海膽的口器。
口鰓海膽的蛇首叉棘SEM,放大180x。
口鰓海膽的蛇首叉棘SEM,放大180x。
口鰓海膽的蛇首叉棘SEM,放大320x。
口鰓海膽的蛇首叉棘SEM,放大320x。
口鰓海膽的三叉叉棘SEM,放大120x。
口鰓海膽的三叉叉棘SEM,放大120x。
口鰓海膽的三叉叉棘SEM,放大200x。
口鰓海膽的三叉叉棘SEM,放大200x。
口鰓海膽的三叉叉棘SEM,放大250x。
口鰓海膽的三叉叉棘SEM,放大250x。
此次展出的口鰓海膽乾標本。
此次展出的口鰓海膽乾標本。
口鰓海膽與共生蝦
相關標籤:
延伸閱讀
2024/03/13 更新